本文已收录,技术和职场问题,请关注公众号【彭旭睿】提问。
前言
大家好,我是小鹏。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谈到了基于动态数组的线性列表。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基于链表的线性表——。
小鹏02交流群已经建立,欢迎加入~
思维导图:
1. 特点 1.1 说说和?的区别? 遍历速度上:数组是连续的内存空间,基于局部性原则可以更好的命中CPU cache line,而链表是离散的内存空间,对cache line不友好; 在访问速度方面:数组是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,支持O(1)时间复杂度的随机访问,而链表需要O(n)时间复杂度来查找元素; 另外和删除操作:如果是在数组的末尾,只需要O(1)的时间复杂度,但是在数组的中间操作需要移动元素,所以需要O(n)的时间复杂度,以及链表本身的删除操作只是修改了引用点,只需要O(1)的时间复杂度(如果考虑到查询被删除节点的时间,复杂度分析还是O(n),还是比较快的比工程分析中的数组); 在额外的内存消耗方面:在数组的末尾增加了一个空闲位置java string转list集合,list集合转成数组,在节点中增加了前驱和后继指针。 1.2 多面生活
在数据结构上,它不仅实现了相同的List接口,还实现了Deque接口(继承自Queue接口)。
Deque接口代表了一个双端队列(Ended Queue),它允许在队列的两端进行操作,因此它可以同时实现队列行为和栈行为。
队列接口:
拒绝策略 抛出异常 返回一个特殊值 入队(队尾) add(e)offer(e) 出队(队头) ()poll() 观察(队头) ()peek ()
Queue的API可以分为两类,区别在于方法的拒绝策略:
双端队列接口:
Java并没有提供标准的栈接口(不知为何没有),而是放在Deque接口中:
拒绝策略 抛出异常相当于push(e)(e)出栈 pop()() 观察(栈顶) peek()()
除了标准的队列和堆栈行为外,Deque 接口还提供了 12 个在两端操作的方法:
拒绝策略 抛出异常 返回值增加 (e)/ (e)(e)/ (e) ()/ ()()/ () ()/ ()()/ ()
2.源码分析
本节我们来分析一下主进程的源码。
2.1 属性
属性很容易理解。 如无意外,有小朋友走出来举手提问:
直接回答这个问题。 我的理解是:因为内部类编译后会生成一个独立的Class文件,如果外部类的字段是类型,那么编译器需要调用方法,非字段可以直接访问字段。
我们在分析源码的过程中回答这个问题。
疑惑少了很多,真香(别高兴得太早)。
public class LinkedList
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
implements List, Deque, Cloneable, java.io.Serializable {
// 疑问 1:为什么字段都不声明 private 关键字?
// 疑问 2:为什么字段都声明 transient 关键字?
// 元素个数
transient int size = 0;
// 头指针
transient Node first;
// 尾指针
transient Node last;
// 链表节点
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 {
// 节点数据
// (类型擦除后:Object item;)
E item;
// 前驱指针
Node next;
// 后继指针
Node prev;
Node(Node prev, E element, Node next) {
this.item = element;
this.next = next;
this.prev = prev;
}
}
}
2.2 施工方法
有2个构造函数:
// 无参构造方法
public LinkedList() {
}
// 带集合的构造方法
public LinkedList(Collection extends E> c) {
this();
addAll(c);
}
// 在链表尾部添加集合
public boolean addAll(Collection extends E> c) {
// 索引为 size,等于在链表尾部添加
return addAll(size, c);
}
2.3 如何添加
提供了很多方法,都称为一个系列java string转list集合,list集合转成数组,或者内部完成。 如果在链表的中间添加了一个节点,会使用node(index)方法查询指定位置的节点。
其实我们会发现,所有添加的逻辑都可以归纳为6个步骤:
分析添加方法的时间复杂度,区分在链表的两端或中间添加元素:
添加方法
public void addFirst(E e) {
linkFirst(e);
}
public void addLast(E e) {
linkLast(e);
}
public boolean add(E e) {
linkLast(e);
return true;
}
public void add(int index, E element) {
checkPositionIndex(index);
if (index == size)
// 在尾部添加
linkLast(element);
else
// 在指定位置添加
linkBefore(element, node(index));
}
public boolean addAll(Collection extends E> c) {
return addAll(size, c);
}
// 在链表头部添加
private void linkFirst(E e) {
// 1. 找到插入位置的后继节点(first)
final Node f = first;
// 2. 构造新节点
// 3. 将新节点的 prev 指针指向前驱节点(null)
// 4. 将新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后继节点(f)
// 5. 将前驱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新节点(前驱节点是 null,所以没有这个步骤)
final Node newNode = new Node<>(null, e, f);
// 修改 first 指针
first = newNode;
if (f == null)
// f 为 null 说明首个添加的元素,需要修改 last 指针
last = newNode;
else
// 6. 将后继节点的 prev 指针指向新节点
f.prev = newNode;
size++;
modCount++;
}
// 在链表尾部添加
void linkLast(E e) {
final Node l = last;
// 1. 找到插入位置的后继节点(null)
// 2. 构造新节点
// 3. 将新节点的 prev 指针指向前驱节点(l)
// 4. 将新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后继节点(null)
final Node newNode = new Node<>(l, e, null);
// 修改 last 指针
last = newNode;
if (l == null)
// l 为 null 说明首个添加的元素,需要修改 first 指针
first = newNode;
else
// 5. 将前驱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新节点
l.next = newNode;
// 6. 将后继节点的 prev 指针指向新节点(后继节点是 null,所以没有这个步骤)
size++;
modCount++;
}
// 在指定节点前添加
// 1. 找到插入位置的后继节点
void linkBefore(E e, Node succ) {
final Node pred = succ.prev;
// 2. 构造新节点
// 3. 将新节点的 prev 指针指向前驱节点(pred)
// 4. 将新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后继节点(succ)
final Node newNode = new Node<>(pred, e, succ);
succ.prev = newNode;
if (pred == null)
first = newNode;
else
// 5. 将前驱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新节点
pred.next = newNode;
size++;
modCount++;
}
// 在指定位置添加整个集合元素
// index 为 0:在链表头部添加
// index 为 size:在链表尾部添加
public boolean addAll(int index, Collection extends E> c) {
checkPositionIndex(index);
// 事实上,c.toArray() 的实际类型不一定是 Object[],有可能是 String[] 等
// 不过,我们是通过 Node中的item 承接的,所以不用担心 ArrayList 中的 ArrayStoreException 问题
Object[] a = c.toArray();
// 添加的数组为空,跳过
int numNew = a.length;
if (numNew == 0)
return false;
// 1. 找到插入位置的后继节点
// pred:插入位置的前驱节点
// succ:插入位置的后继节点
Node pred, succ;
if (index == size) {
succ = null;
pred = last;
} else {
// 找到 index 位置原本的节点,插入后变成后继节点
succ = node(index);
pred = succ.prev;
}
// 插入集合元素
for (Object o : a) {
E e = (E) o;
// 2. 构造新节点
// 3. 将新节点的 prev 指针指向前驱节点
Node newNode = new Node<>(pred, e, null);
if (pred == null)
// pred 为 null 说明是在头部插入,需要修改 first 指针
first = newNode;
else
// 5. 将前驱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新节点
pred.next = newNode;
// 修改前驱指针
pred = newNode;
}
if (succ == null) {
// succ 为 null 说明是在尾部插入,需要修改 last 指针
last = pred;
} else {
// 4. 将新节点的 next 指针指向后继节点
pred.next = succ;
// 6. 将后继节点的 prev 指针指向新节点
succ.prev = pred;
}
// 数量增加 numNew
size += numNew;
modCount++;
return true;
}
// 将 LinkedList 转化为 Object 数组
public Object[] toArray() {
Object[] result = new Object[size];
int i = 0;
for (Node x = first; x != null; x = x.next)
result[i++] = x.item;
return result;
}
在链表中间添加节点时,会使用node(index)方法查询指定位置的节点。 可以看出,维护首尾节点的作用又发挥出来了:
虽然,从复杂度分析的角度来看,向哪个方向查询没有区别,时间复杂度都是O(n)。 但从工程分析的角度来看,还是有区别的。 从靠近目标节点的位置开始查询,实际执行时间会更短。
查询指定位置节点
// 寻找指定位置的节点,时间复杂度:O(n)
Node node(int index) {
if (index < (size >> 1)) {
// 如果索引位置小于 size/2,则从头节点开始找
Node x = first;
for (int i = 0; i < index; i++)
x = x.next;
return x;
} else {
// 如果索引位置大于 size/2,则从尾节点开始找
Node x = last;
for (int i = size - 1; i > index; i--)
x = x.prev;
return x;
}
}
方法其实就是add方法的逆操作,这里不再赘述。
// 删除头部元素
public E removeFirst() {
final Node f = first;
if (f == null)
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();
return unlinkFirst(f);
}
// 删除尾部元素
public E removeLast() {
final Node l = last;
if (l == null)
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();
return unlinkLast(l);
}
// 删除指定元素
public E remove(int index) {
checkElementIndex(index);
return unlink(node(index));
}
2.4 的迭代器
Java 是句法糖,本质上就是它采用的方式。 由于它是双向的,因此只提供了 1 个迭代器:
与其他容器类一样,它的迭代器中有一个快速失败机制。 如果在迭代过程中发现有变化,就说明数据被修改了,会提前抛出异常(当然不一定是被其他线程修改了)。
public ListIterator listIterator(int index) {
checkPositionIndex(index);
return new ListItr(index);
}
// 非静态内部类
private class ListItr implements ListIterator {
private Node lastReturned;
private Node next;
private int nextIndex;
// 创建迭代器时会记录外部类的 modCount
private int expectedModCount = modCount;
ListItr(int index) {
next = (index == size) ? null : node(index);
nextIndex = index;
}
public E next() {
// 更新 expectedModCount
checkForComodification();
...
}
...
}
2.5 序列化过程
重写了JDK序列化的逻辑,不再对链表节点进行序列化,只对链表节点中的有效数据进行序列化,从而减小序列化后产品的体积。 反序列化时,只需要将对象添加到链表的末尾即可恢复链表的顺序。
//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只考虑有效数据
// 序列化过程
private void writeObject(java.io.ObjectOutputStream s)
throws java.io.IOException {
// Write out any hidden serialization magic
s.defaultWriteObject();
// 写入链表长度
s.writeInt(size);
// 写入节点上的有效数据
for (Node x = first; x != null; x = x.next)
s.writeObject(x.item);
}
// 反序列化过程
private void readObject(java.io.ObjectInputStream s)
throws java.io.IOException, ClassNotFoundException {
// Read in any hidden serialization magic
s.defaultReadObject();
// 读取链表长度
int size = s.readInt();
// 读取有效元素并用 linkLast 添加到链表尾部
for (int i = 0; i < size; i++)
linkLast((E)s.readObject());
}
2.6 clone()过程
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指针是引用类型,所以需要在clone()中实现深拷贝。 否则,两个对象克隆后会相互影响:
private LinkedList superClone() {
try {
return (LinkedList) super.clone();
} catch (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e) {
throw new InternalError(e);
}
}
public Object clone() {
LinkedList clone = superClone();
// Put clone into "virgin" state
clone.first = clone.last = null;
clone.size = 0;
clone.modCount = 0;
// 将原链表中的数据依次添加到新立案表中
for (Node x = first; x != null; x = x.next)
clone.add(x.item);
return clone;
}
2.7 如何实现线程安全?
有5种方式:
三、总结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提到了List的数组实现,不仅是List的链表实现,还有Queue和Stack的链表实现。 那么,Java中Queue和Stack的数组实现是怎样的呢? 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,敬请关注。